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胡话,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,现成老师惯用语

时间:2025-04-05 07:26:00来源:时事热点聚焦网 作者:醉月

孔子,一代儒学大家,学生更是桃李满天下,随便拿出一个都是能够当大家的料。众多学子都愿意听从孔子讲学,学术氛围深厚。但课堂之上,总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,孔子的学堂也不例外。你们能想象,如此文雅的孔子,有一天也被气得骂人吗?儒学大家“骂”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?他又为何会如此生气呢?一句胡话,流传千年孔子作为许多人心中的“神”,可以说无所不能,我们也能从《论语》中窥见一二。而作为孔子的学生,他们也在孔子的教导下,思维与学识都不断增加。不过,有些人在孔子的课堂上,却并不老实,因为孔子提倡“因材施教”,他们可以畅所欲言。有的时候连孔子都管不了他们。在这些学生当中,孔子对颜回、宰予等人颇有照顾,实在是他们过于独特。比如说宰予,过于调皮捣蛋,经常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,有的时候连孔子都争论不过他。有一次在教学的过程中,孔子提到了父母去世,孩子要为其守丧三年的事情。自古以来,众人都对此习以为常,他们重视孝道,自然要为父母守丧。台下的学生们都赞同地点了点头,只有宰予漫不经心地打了个哈欠,便对孔子说,三年的时间那不就荒废了,应该改成一年的时间。因为在这三年的时间里,有许多事情会发生极大的变化,而自己却在墨守成规,根本不可取。一年的时间,谷子便可成熟,若是三年,早就烂在了地里。宰予长篇大论地说着,孔子脸上却露出不赞同的神色。他表示,这三年的守丧是对父母多年辛苦的补偿,是全天下应该遵守的礼仪。见宰予依旧是不认同的模样,孔子不禁摇了摇头,叹道:“他不是君子啊!”但即便是这样,宰予依旧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,因为他有一颗聪明的头脑。不过,孔子总会恨铁不成钢,认为其有聪明的头脑,却始终不放在正途。可能是因为宰予自身经历的缘故,本身就出身富家大族,未来早就定好了。所以在家人的宠爱下,宰予也过于“嚣张”。某一次,孔子讲学,讲到一半时,发现宰予在座位空着,他便出声询问宰予去哪儿了。与宰予关系比较近的人便说宰予还在房间里睡大觉,现在应该还没有醒呢。孔子听后大怒,立马说了句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!”可见孔子对宰予明明大好年华,却自甘堕落的行为十分生气,而这句话也成为流传后世的名言,现在老师一般用来说那些不成器的学生。孔子认为这样的人难成大器,不愿再管。但实际上宰予也就有些小毛病,在其他言论的争辩中,宰予其实想法突出。不管是“井有仁焉”,还是“既往不咎”,都正合孔子的心意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孔子才知道原来不是宰予的问题,而是自己“以貌取人”,但人都是会改变的。在转变态度之后,孔子也挖掘出了宰予的优点,并“因材施教”,细心地教导宰予。最后宰予能够成为“孔子十哲”之一,可见其能力不俗。除了让孔子头疼的宰予,颜回可能是最让孔子省心的,他又与孔子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?知耻下问,得意门生颜回是孔子最看好的弟子,他时常跟随孔子周游列国,阅历与学识方面都高出其他学子一大层。但即便这样颜回依旧不骄不躁,始终埋头于自己的学问。颜回的祖辈是当时有名的颜氏家族,在鲁国时期曾经风光一时,但直到春秋战国末期,颜氏家族逐渐没落,而到颜回这一代,再也没有了荣光。他们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只有破落贵族的身份,以及祖上的宅子和田地。即便这样,颜回也从没抱怨过一声,对现状十分满意。或许也正合了后世陶渊明所说的那句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吧!当时颜回听闻孔子的名声,得知其广收学子,便决定投身其门下。成为孔子的底子后,可能是家庭缘故,颜回时常严肃着一张脸,在同龄的孩子当中格外显眼。当孔子问颜回问题时,颜回能够迅速回答,甚至能够举一反三。孔子这才明白,这个孩子未来必定不凡。除却颜回聪明之外,孔子最看重的是颜回的德行。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在颜回身上完美地体现,而“仁”更是颜回的代表。当时来到孔子门下学习的有很多人,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,有的决定半路出家,到某个诸侯国当客卿,而有的人则选择另选老师。即便他们知道这样做不道德,但皆忍受不住威逼利诱,选择离开。而颜回却坚定不移地跟着孔子走,因为他认为在孔子身上,他始终能够学到新的学问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那些“半路出家”的人不久之后便销声匿迹,唯有时常跟在孔子身边的颜回几人,在各国都留下了传奇。除了用孔子的言论约束自己之外,颜回也时常自检自省,每天都严格要求自己。有一次,颜回走在路上,突然发现路旁有一锭金子。他凑近一看,发现了上面的字,说是上天赐给了颜回一锭金子。颜回想也没想,转身就走,因为他知道上天不可能掉馅饼,意外之财不可取。而实际上“这锭金子”是其他的学子用来考验颜回的,他们想要知道颜回是否是那种表里不一之辈,而最终的结果让他们十分佩服,赞叹颜回才是真君子!每天空闲的时候,颜回便会与孔子讨论仁义之事,其中不乏一些做事的道理、德行的含义等。令孔子惊奇的是,颜回总会有新奇的角度,完美地阐述观点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颜回成为了宋国、卫国的座上宾,名声在外。但或许是思虑过多,颜回英年早逝,这让孔子颇为叹息。果然“天妒英才”不无道理。除了捣蛋的宰予、沉稳的颜回之外,还有一个人,这个人让孔子打也不是,骂也不是。忠勇豪爽,下场唏嘘子路也是孔子的弟子,跟随孔子周游列国,是一个豪爽大气、性格耿直之人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子路也曾与孔子发生过矛盾。小时候的子路极其孝顺,即便翻山越岭,也要让父母吃上米饭。小小的身躯有大大的能量,他的孝顺在方圆十里都出了名。或许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,子路性格一根筋。有一次他去某个地方赴任,恰巧碰到季家贵族在当地耍威风,让百姓们开通运河。若是不上工,这些百姓就会遭到当地官员的毒打。百姓只能选择忍受,每天前去做工。子路得知后,对季家的行为颇为不忿,决定帮助老百姓。于是,他拿出自己的全部薪酬,帮助老百姓开通运河,减轻老百姓的负担。不仅如此,他还时常自掏腰包,负责百姓们的伙食。看着百姓脸上高兴的笑脸,子路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。但孔子得知这件事后,立马让人来阻止他,坚决不能让他这么做。由此子路与自己的老师发生了争吵。而其实孔子这么做是有理由的。子路本不必管这些事,却心生善意选择帮助。但这实际上会打破当地的规则,子路很可能招致季家的仇恨。并且若是长时间这样做,一旦选择终止,百姓们会怎么想?说不定还会将错都怪在子路的身上,这就是得不偿失了。孔子并没有生气,而是跟子路讲道理,让他明白善意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利的,要分清状况。如若不然,很有可能会祸及自身。子路听后愧疚不已,细心向孔子请教,此后做事愈发谨慎起来。但子路单纯的性格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,到最后子路也因为救人而死。孔子听后悲伤不已,只能哀叹子路的命运不济。这些人经由孔子的悉心教导,无不成为了名士大家,或许与孔子的教学氛围有关。宰予能够在课堂上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建议,即便是“朽木”,可能也是梧桐树上的朽木,不用雕刻,也弥足珍贵。颜回、子路心性使然,最后也能走向属于自己的路。或许这就是孔子“因材施教”的作用吧!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
热点内容